行業資訊
精裝書越來越多 美麗又便宜的平裝書在哪里
來源:北京青年報 作者:張麗 日期:2015-9-21
鑒于當前精裝書流行,但設計制作方面的缺陷越來越明顯,而價格較低、裝幀漂亮的平裝本日益成為稀缺之物,青閱讀在“中國當代書籍裝幀摭評”豆瓣小組發起了討論,邀請愛書人來談談精裝和平裝的問題。
什么是優秀的平裝書?
青閱讀:過去我們的書是平裝本居多,但近年來有個趨勢,就是精裝本在增長。不僅經典書、學術書出精裝,很多輕松讀物也出精裝,甚至有精裝過度的苗頭,一本文藝隨筆或書話,穿金戴銀做得極為豪華?,F在精裝書的問題,一是裝幀與內容不相稱,二是印制裝訂的工藝不佳,當然還有設計失敗的。
國外出書,先精裝,價格較高,再出平裝普及版,我們沒有這個傳統,第一版是精裝還是平裝都任意。與精裝的流行相反,漂亮的平裝書現在反而比較稀罕。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一下精裝和平裝的問題?甚至呼吁出版精美的平裝書?
玻璃象:從歷史上來看,由于精裝書的價格太高,為了降低成本,才有了平裝,主要是解決閱讀問題,基本不用做收藏。現代書籍發源于西方,好書必須精裝,中國則不同,有長期使用線裝書的傳統,平裝書和線裝書有相似之處,所以中國人對平裝比較能接受,好的平裝書也是可以做收藏用。所謂好,起碼要做到這么幾點:一、封面用紙要耐磨;二、書膠一定要好,不能斷裂,鎖線倒是無所謂,好膠完全能做到加固作用;三、不能太厚,厚書要分冊,一冊200頁左右即可。
銀魚妞妞:問題的關鍵不在精裝、平裝之別,而在一個度的掌握上,凡事不能做過了頭,一過則必俗。精裝也好,平裝也好,相宜便好。關于平裝書,我比較同意玻璃象先生的意見。在我自己,則很是懷念八十年代初、中期的那些平裝書,總之要不大、不厚、封面漂亮、有插圖、有鎖線,如果用紙再講究些就更好了。
膠裝書很“危險”嗎?
種瓜得瓜:之所以現在盡量買精裝本,只是因為平裝本已經不用鎖線了,大多是一刀切的膠裝,時間一長,化學膠過期,不掉頁才怪。也不耐翻,翻多了也掉頁。如果平裝書的裝幀可以恢復到2000年以前的水平,我當然選擇平裝。
奔流:如果從收藏的角度講,好書必須是精裝的。但從現實考量,大陸目前所做的書,不管精裝平裝,值得收藏的都不多。精裝工藝不佳,態度不正,書做得歪瓜裂棗的。像海豚書館,還不如做平裝。
說到平裝,第一,必須得鎖線,對膠不信任,這方面慘痛的記憶實在太多了。第二,平裝宜小不宜大,宜薄不宜厚,對市面上鋪天蓋地的大16開平裝書深惡痛絕。第三,平裝必須得有勒口。
deep:也不必過于迷信鎖線,主要是用膠如何,如果膠上得薄,有鎖線也是枉然??磿鴷r不能超過90度角,否則書背就會整個散開。
銀魚妞妞:我平時翻書,曾多次有此遭遇,十年左右的膠裝書,翻閱時會發出吱吱啦啦的脫頁怪叫聲,實在不堪忍受……而鎖線的書,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、中期的,卻往往沒有這種現象。故而特別痛恨膠粘書。
種瓜得瓜:老版的平裝書都是能攤開的,所以沒辦法不迷信鎖線。至于說膠,一則根本不相信出版社會用好膠,二則再好的化學膠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。而有了鎖線,至少脫膠后,自己還能補。
精裝書的材料和工藝出了問題?
詩神一笑:形式是次要的,關鍵是做法。就像做菜,只要掌廚的人手藝好,吃起來就可口。書也一樣,精裝和平裝,各有精品,各有敗筆。
銀魚兄很懷念八十年代的平裝本,我也有同感。除了“不大、不厚、有插圖和鎖線”等因素,我覺得用紙和印刷也很重要,舊書所蘊含的樸實秀雅之氣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。試想一下,如果把80年代《江浙訪書記》的封面圖案,用激光掃描在光溜溜的硬紙板上,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。
如果從純收藏的角度來看,評判的因素應該是:第一,內容;第二,稀缺度;第三,需求量。裝幀形式對于收藏價值的影響微乎其微。很多舊版精裝書價值不菲,或許只是因為精裝的印數比平裝少。
最后談“鎖線”。有鎖線,固然好;非鎖線不取,則大可不必。據我觀察,大多數膠裝書都能經受正常的翻頁。
介末花花:平裝不鎖線,只用膠粘確實容易斷裂和掉頁,這不是工藝的問題,跟書的出版年代也無關,是膠的問題。上世紀80年代的純膠粘同樣會斷裂掉頁,我手頭已有不少,其中珠海出版社和群眾出版社的居多,但這可能跟出版社關系并不大,我在舊書攤最常見到的斷了背的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4本一套的老版《基度山伯爵》。同理,當前的膠粘書,不敢拿來賭它三四十年后的結果,甚至通過部分經常翻閱的書的表現,完全可以推測出其若干年后的悲慘結局。
提出另一問題,跟膠粘沒有直接關系但同樣影響膠粘效果的,就是現在的書做得越來越厚,以前的小冊子現在都成了皇皇巨著,如《白香詞譜》、《人間詞話》、《老人與?!返鹊取?
四面聽風樓主:書籍還是閱讀為先,內容為要。出版社在裝幀制作上精心考慮當然最佳,但材料、印裝恐怕也不是編輯說了算。國內出版物,除了傳統的布面精裝,所謂的紙殼硬裝、仿布面紙、塑膜軟精裝都算不得精裝。仿皮面精裝因為材料、工藝問題更是丑陋。
塑膜、膠粘都是港臺傳進來的。然而港臺書的質量還是可以的,到了大陸,材料、工藝、印刷都出了問題,這是為什么呢?喜歡裝幀印刷精美的平裝書,甚于現在流行的所謂精裝書。
值得贊許的平裝書
青閱讀:有沒有大家覺得做得很好的平裝本呢?
牛虻:中華書局的平裝本《史記》。
lonelyplanet:讀庫出的《釣客清話》和《巴黎燒了嗎》。以我的標準,平裝除了裝幀精美之外,還必須有鎖線,這兩本都做到了。
deep:“企鵝經典”系列平裝本也不錯,紙厚色略黃,而且有鎖線。
5元:南京大學出版社的《夜泳》,這本書比較冷,但做得挺好。
PE:《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》很好,紙張用的也好。
白樂寒:家里有許多80年代的平裝書,看起來仍覺秀美,相比之下今天的許多書就只能算是大老粗了。
四面聽風樓主:三聯的圓脊小精裝和大開本平裝都做得不錯,如在讀的曾彥修的《平生六記》(小精裝)和馬識途的《百歲拾憶》(大開本平裝)。讀庫的平裝和精裝書(《中國故事繪本》)都做得沒得說。最近收得一套當代中國出版社的“小書館”叢書,平裝也做得素雅。世紀文景和上海譯文算是中規中矩,沒啥特色。廣西師大的也未見佳?!昂k鄷^”小精裝算是做得差的。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這兩大古籍出版社平裝本都好于精裝,當然《史記》典藏版是例外,價格也是讓人咬牙切齒的
(本內容摘至網絡,如有侵權,請通知管理員刪除)